商品新闻 分类
华体会·(HTH)官网APP下载-ios/安卓/手机版APP下载杨娟:相信儿童

  华体会成都市大邑县潘家街幼儿园园长,中小学一级教师,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成都市未来名师、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理事,成都市何世红名园长工作室成员,大邑县杨娟名园长工作室领衔人。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教师中心”教学模式,致使儿童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抹杀了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自主性,剥夺了儿童主动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近年来,大邑县潘家街幼儿园以“在游戏和生活中探究”为课程实施理念,试图对“教师中心”的“高结构”课程模式进行纠偏,走上了一条“让每一个幼儿都拥有探究的权利”的课程改革之路。

  沙,是一种天然的“玩具”。孩子们哪怕是仅有一把铲子在手,他们的玩沙游戏也并不会显得单调乏味。在潘幼,每天上午和下午时段,沙池都会迎来不同班级的孩子们。他们穿戴好玩沙游戏服(水裤、雨鞋),伴着欢快的笑声,开始了精彩的活动。

  瞧,大一班的李羽彤推来小推车,忙碌地挖沙、装沙、运沙,幻想着自己是一个“运沙工人”,边走还边吆喝着:“让一让!谁要沙子?”突然,他又停了下来,蹲下来在仔细查看什么?原来,他发现了车轮在沙地里留下的神奇的花纹印记。于是,他又用力将小车往前推一把,马上又蹲下来看看车轮留下的新印记。他就这样“推车——停下来看印记”反复玩着。

  下午,沙池迎来了中三班的一群孩子们,他们三五成群用纸盒、锥形桶、塑料瓶玩起了“装沙填塞——倒扣——塑形”的游戏,一座尖尖的城堡“拔地而起”;有的孩子跑到旁边的小树林捡来许多树叶和花瓣,他们开始用树叶和花瓣点缀生日蛋糕。琪琪把树叶用“围合”的方式装饰蛋糕,欢欢随意地把花瓣散落在蛋糕上面,然后用4根小树枝插在蛋糕上,高兴地说:“今天我4岁了!”接着,大家围着蛋糕高兴地拍手唱起了生日歌;一些孩子正忙着挖沟渠,他们的坑洞越挖越深,他们的力量也越挖越强大。

  每个孩子都能在沙池里找到自得其乐的游戏方式,不被打扰,沉浸其中。而记录以上精彩的正是在沙池里来回走动观察的老师们。沙池上,每天都上演着这一幕:孩子们自得其乐地玩耍着,老师充满欣喜地观察着、拍摄着……

  沙池里孩子们的自主探究传递着幼儿园对学前教育课程的深刻认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游戏中保障自主、支持探究。整个玩沙活动,教师似乎没有指导,然而他们却默默发挥着教育支持的作用。一方面,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玩沙材料和环境,允许幼儿到任何地点取用材料,大到三轮车、小到一片树叶,这样的放手与信任本身就是对儿童主动探究的最好支持。另一方面,整个活动过程,教师没有固定幼儿的玩法,而是放手让幼儿自己决定和谁玩、用什么玩、怎么玩。教师不再焦虑于思考如何分配人员、如何教他们玩,一个个游戏在教师“敢于放手”的行动下自然生长、精彩绽放……教与学的边界并不是那么清晰,教师不再是“教”的使者,教学成为了师幼共构的过程。老师们也在观察与理解中,走进了一个个孩子心里,他们看到了一个个了不起的幼儿和他们精彩的探究行为。

  教室区域里,高高悬挂的、精美的吊饰不见了,往日教师一手打造的“娃娃家”“医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有序的玩具。这些玩具被放置在不同的“家”里,比如贝壳、松果、芦苇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家——自然材料柜;纸盒、牙刷、饮料瓶等,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家——生活材料柜。就这样,很多个柜子形成了一个“玩具超市”。

  婷婷今天早上第一个进班级,她做完“植物区”观察任务后,蹦蹦跳跳地来到了“玩具超市”,她在“自然材料柜”里捡了几个开心果,再去“工具柜”里找来纸、笔和胶棒,最后坐到了一张桌子上,开始了她的美术创作。她把开心果一个个粘贴在纸上,做出了一把小伞的图案,然后又来到“生活材料柜”旁,挑选了红色和的纽扣,回到桌边用纽扣开始装饰伞面,她的美术创作持续进行着……

  绘画活动后,先画完的小朋友开始玩耍起来。他们三五成群,有的到“玩具超市”找来石子开始下棋,有的搬来地垫,一张张铺起来,他们想玩打滚的游戏……起床后,先整理好的小朋友又开始玩起来,他们有的到“玩具超市”搬了一筐桌面插塑玩具玩起来,有的去书柜挑选绘本看起来……孩子们在一天里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去“玩具超市”找东西玩,“玩具超市”成了他们最喜爱的游戏“百宝箱”。

  室内是幼儿每日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环境与材料都应诱发儿童自主探究,产生积极的教育价值。老师们通过反思,意识到从前那些精美的“取款机”“冰箱”“进区卡”等对孩子探究主题的限制;反思严苛的“看病流程”对孩子们探究行为的约束。他们大胆地进行改革,将玩法单一的高结构材料进行了“拆卸”,并根据材料的性质、用途进行分类,使教室变成了一个丰富、开放的“玩具超市”。“玩具超市”激发了幼儿无限的探究兴趣,彻底改变了幼儿在室内学习探究的方向、内容和形式,一切变得更加“自由、开放”。

  午点时间到了,孩子们开始享受快乐的“自助餐”时光。在悠扬的轻音乐中,先整理好的一个3岁左右的小班男孩去取餐了。他小心翼翼地提着老师早已准备好的小水壶走向自己的小组,水壶里盛着温热的牛奶;另一个同龄的女孩端着一个大餐盘,里面盛放的是他们小组今天的馒头,也向小组座位走去。其余小朋友则纷纷去取自己的餐盘和水杯。等他们放好餐具后,小组里的孩子们有的伸手去取属于自己的馒头,有的提起水壶往自己的水杯里倒牛奶。喜欢吃哪个馒头、要喝多少牛奶都由孩子们自己决定,他们表现得非常惬意。

  放手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自我服务,是珍视生活对孩子学习的独特价值。孩子们可以在取餐、倒水中获得许多真实的体验,享受自我服务的乐趣和成功。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完成,少了老师的催促包办,孩子们表现得更好了。

  以上探究课程实施掠影为我们生动展示了幼儿在充满探究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实际操作直接感知的学习方式,经历发现与感知、猜测与尝试、反思与分享的学习过程。正是由这一个个充满自主学习意蕴的活动案例建构起了幼儿探究课程。而其背后是教师儿童观、课程观、教育观的真实转变。

  转变儿童观。“相信儿童”,放下的权威,不要试图去教授和安排儿童行动,而是信任儿童,营造充满自由的氛围,让儿童按自己的意愿和节奏自主抉择并负有责任。

  转变课程观。创设开放的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不轻易剥夺儿童自主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让儿童能在自由的情境中,天马行空地去自主选择,大胆尝试,获取智力上的、情感上的,和创造性、社会性、科学性等方面的丰沛体验与成长。

  转变教育观。积极调整教学中教师与儿童的地位与关系,教师要向儿童学习,对他们的一言一行保持敬畏与好奇,学习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情感交融。

  三年来,幼儿探究课程的实践有效改善了以往课程实施出现的“教师中心”“高结构”等典型问题,使儿童的自主性学习处处可见,儿童的学习空间能够变得开放、多元、生态、自然,儿童的兴趣能够成为活动确立和发展的重要依据,获得更多思考、质疑、操作、体验和表达的机会,充满了包容、共情、自由、探索、生长……生命的热度与温度在这里尽情释放着,相信一个个美丽的活动案例还将接踵而至。